大明宫遗址是唐代宫殿遗址始建于大明宫遗址是唐代宫殿遗址始建于哪个朝代

佑唐西装定制怎么样-佑堂家具品牌怎么样

1、唐朝大明宫建于哪座城市2、太明宫遗址始建于什么贞观八年3、大明宫遗址是哪个朝代4、大明宫遗址是什么宫殿遗址5、大明宫何时修建的?大明宫历史背景介绍唐朝大明宫建于哪座城市

唐朝大明宫建于西安。

大明宫,大唐帝国的宫殿,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北侧的龙首原。始建于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是唐长安城的三座主要宫殿(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的一百一十座,称为“东内”。

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二百余年。大明宫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其建筑形制影响了当时东亚地区的多个国家宫殿的建设。大明宫占地350公顷,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誉为千宫之宫、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公元896年,大明宫毁于唐末的战乱。

1961年,大明宫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0年,西安市在原址建立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对遗址进行保护与展示。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太明宫遗址始建于什么贞观八年

太明宫遗址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

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避暑而建的夏宫,工程未完,李渊于贞观九年(635年)病逝,营造工程停止。

大明宫遗址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宫殿遗址,总面积3.4平方千米,平面略呈南北长方形,北半部平面呈梯形,南半部为横长方形,宫墙周长7.6千米,四面共有11座门。南部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成。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大明宫遗址是哪个朝代

大明宫遗址是唐朝。

大明宫,大唐帝国的大朝正宫,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唐京师长安北侧的龙首原,是唐长安城三座主要宫殿“三大内”(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240余年。大明宫是唐帝国最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也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占地面积约3.2平方千米,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前朝的中心为含元殿(外朝)、宣政殿(中朝)、紫宸殿(内朝),内庭有太液池,各种别殿、亭、观等30余所。

地理环境

大明宫地处长安城北郭城外,北靠皇家禁苑、渭水之滨,南接长安城北郭,西接宫城的东北隅。一条象征龙脉的山原自长安西南部的樊川北走,横亘六十里,到了这里,恰为“龙首”,因地势高亢,人称龙首原。龙首原本为隋大兴城北的三九临射之地,内有观德殿,是举行射礼的地方,唐因袭这一功用。

隋初,以《周易》建设新都,认为龙首山川原秀丽,宜建都邑。龙首山分广义、狭义两种说法,广义的龙首山指从南山北麓伸向渭河的诸高冈梁原的统称。其范围在_河、灞河和_河之间。而狭义的龙首山是指靠近渭河的呈东西向山麓的一部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大明宫遗址

大明宫遗址是什么宫殿遗址

大明宫遗址是皇家宫殿遗址。

大明宫遗址是唐王朝宫殿遗址,始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始称永安宫;贞观九年(635年)正月,改名大明宫,为唐王朝200余年间的统治中心。

唐天_元年(904年),大明宫废毁,沦为废墟。2010年10月1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成开放。

相关说明

大明宫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太华南路,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宫殿遗址,规模宏大,格局完整,总面积3.4平方千米。

大明宫是大唐帝国的大朝正宫,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唐朝200余年间的政令中心 ,被称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由大明宫开创的宫殿建筑布置方式,奠定了东亚中古及其后的古代宫殿制度,是唐以后中国宫殿建筑之范本,对中国明清故宫及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宫殿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明宫何时修建的?大明宫历史背景介绍

大明宫并非是明朝皇宫大明宫遗址是唐代宫殿遗址始建于,而是唐朝的正宫。大明宫从贞观八年,也就是634年开始修建,直到唐高宗时期才正式成为唐朝皇帝处理朝政的主要地方。大明宫的历史意义不仅是唐朝的主要宫殿,其设计风格更是影响大明宫遗址是唐代宫殿遗址始建于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大明宫占地面积比紫禁城还要大4.5倍,所以十分壮观。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大明宫的历史背景,看看这项伟大的建筑在千年前是如何建成的。

西安,陕西省省会,古称长安,中国最著名的古都之一,它作为十三朝古都,见证着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兴衰荣辱,承载着中华文明最厚重的历史。五千年历史造就出底蕴深厚的西安,数千年的历史也没有将西安掩埋,反而使得它愈发厚重和壮丽。如今的西安已经是一座现代化都市,然而它在中国依旧是最负盛名的古城,每年慕名前往西安领略古都风情的游客络绎不绝。西安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然而对于外人来说,我们所熟知的基本上都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华清池等,不过历史源远流长的西安所拥有的文化遗产,远不止这些。

跨过历史的长河,将时间回溯到唐朝,中国最伟大的朝代之一,此时的西安叫做长安,乃是大唐帝国都城所在。在京师长安北侧的龙首原地区,有一座宏伟壮观的宫殿,它就是唐朝的核心,被誉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唐朝大明宫。提起中国宫殿,大部分人都会想到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是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不过北京故宫与唐朝大明宫相比,却仍显得有些相形见绌。大明宫占地约3.2平方千米,是明清紫禁城也就是北京故宫的4.5倍,其宏伟程度可能只有“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可以与之相比。

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原名永安宫,是唐朝长安城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宫殿。据说大明宫的“大明”二字就大有来头,出自于《诗经·大雅》中的《大明》篇,汉朝《毛诗序》载大明宫遗址是唐代宫殿遗址始建于:“文王有明德,故天复命武王也。文王,武王相承,其明德日以广大,故曰大明。”唐太宗以大明命名此宫,就是想以周王的贤明勤政来勉励和鞭策自己。唐太宗非常重视大明宫的建造,命当时声名显赫的画家阎立本担任将作大匠,为大明宫设计,命司农少卿梁孝仁指挥监造。《唐六典》记载:“掌供邦国修建土木工匠之改令,总四署、三监、百工之官属,以供其职事。凡西京之大内、大明凡有建造营葺,分功度用,皆以委焉“。足以可见当时朝廷对于修建大明宫的重视。

贞观八年,大明宫初步建成,起初名为“永安宫”,次年即更名为大明宫。不过此时的大明宫作用主要是作为太上皇李渊的避暑宫殿,地位不显,在李渊去世后更是一度停滞建造。直到唐高宗李治登基后,由于大明宫遗址是唐代宫殿遗址始建于他身患骨疾,不能居住在地势极低、气候潮湿的太极宫,因此他来到大明宫居住。皇帝寝宫自然不敢怠慢,“(龙朔二年)六月七日,制蓬莱宫诸门殿亭等名(龙朔三年)二十五日,始御紫震殿听政,百僚奉贺,新宫成也”。(《唐会要·卷三十·大明宫》)在举全国之力的情况下,大明宫的翻新建造进展迅速,用时不到一年。此后,皇室迁入大明宫,先后共有十七位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大明宫成为唐帝国崭新而辉煌的中心。经过历代皇帝的修缮,大明宫成为唐朝乃至中国古代最宏伟的建筑。在大明宫当中,仙气飘然的道观与古朴大气的寺庙交相辉映,精妙绝伦的建筑鳞次栉比,巧夺天工的格局让人流连忘返。因此,大明宫被世人赞誉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

关于大明宫的的建造还有一个传说。大明宫初建时在地下挖出一面古镜,魏征识出此物,说它是秦始皇的镇国重宝,可以照出臣子的忠奸,震慑奸佞妖邪。皇帝甚为欢喜,于是将此镜悬挂在朝堂上,这便是后世“明镜高悬”说法的由来。不过大明宫宫殿上的宝镜并没有保佑唐朝的国运,它与大明宫一起,见证着大唐由盛转衰,伴随着历史的沉浮。

大明宫没有毁于唐朝最混乱的“安史之乱”,却在起义军手中化为灰烬。唐僖宗广明元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朝军队与黄巢起义在长安进行旷日持久的交战,而在战火当中,宏伟壮观的长安遭受巨大劫难,“宫、庙、寺、署,焚荡殆尽”,就连大明宫也受损严重。黄巢起义被镇压后,唐昭宗对大明宫进行了修缮,但不过五年,李茂贞再次率军攻入长安,大明宫毁于大火当中。当李茂贞之乱被平息之后,唐朝已经国力空虚,再无力大规模修复大明宫,只是小规模进行修缮,然而很快劫难再次找到大明宫。

唐昭宗天佑元年,上天并没有护佑大唐帝国,著名的军阀朱温被宰相崔胤引入朝中,斩杀宦官后夺权,然后杀掉崔胤,挟天子以令诸侯,迁都洛阳,临走时在长安城放火,包括大明宫在内的长安城所有建筑,全部付之一炬,一路上百姓士子的哭喊声悲戚震天。唐朝诗人韩_痛苦的在《故都》中写道:“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塞雁已侵池_宿,宫鸦犹恋女墙啼。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掩鼻计成终不觉,冯_无路_鸣鸡。”这首悲戚苍凉的诗是火光冲天的长安城的绝命诗,也是大明宫的绝命诗。自此,大明宫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史书上那些令人心向往之的记载。

现代,随着政府和人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大明宫也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记忆当中。1961年,大明宫遗址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2010年西安政府在大明宫遗址上建立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2014年大明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着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立,大明宫,这个中国古代建筑的明珠,将为西安注入新的生命力,向世界诉说西安的美,大唐的美,中国的美。

唐哀帝李柷被谁拉下马?

唐哀帝(904-907)李柷(chù)是唐昭宗第九子,景福元年(892)九月三日生于大内。初名李祚,乾宁四年(897)封辉王,是唐朝最后的一个皇帝,从小颠沛流离,在腥风血雨、惶惶不安中过日子。他是唐昭宗的第九个儿子。天佑元年,唐昭宗被朱温谋杀时,朱温立13岁的辉王李祚为皇太子,当天又矫皇后命太子于柩前即位,是为唐哀帝。他即位的那天,宫中一派恐怖气象,皇亲国戚、宫女嫔妃和大臣们为唐昭宗的惨悲伤,但没有人敢哭出声来。唐哀帝即位后,尊母亲何皇后为皇太后。天佑二年二月初九日,唐哀帝才登位半年。朱温派枢密史蒋玄晖邀请唐哀帝的几个兄弟德王李裕、棣王李羽、虔王李楔、琼王李祥、沂王李湮、遂王李纬、景王李秘、祁王李祺、雅王李缜等,到洛苑九曲池赴宴。宴会当中,忽然进来一群兵士,手持粗绳利刃,将他们抓住,全部活活勒,尸体投入九曲池。14岁的唐哀帝得知兄弟们被朱温派人杀后,也不敢放声痛哭,只在深夜里暗暗抽泣。他只有和母亲何太后相依为命了。周围全是朱温派来监视他的人。不久,柳璨、张廷范也被朱温杀。天佑四年春正月,朱温逼迫唐哀帝下诏于二月行传禅之礼。将帝位禅让给朱温,奉朱温为帝。朱温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朱温封唐哀帝为济阴王,迁居曹州。朱温命人在他居住的四周围上荆棘,第二年又派人将唐哀帝杀。哀帝当国,一切政事都由朱全忠决策。他即位以后甚至都没有改元,一直在使用“天佑”年号。然而,不幸的是,天不佑唐,大唐帝国近300年的基业注定要在他手里倒塌了。

唐僧最后是怎么的?有何记载?

唐僧可以解释为唐代的高僧,是一个泛称,但在这是指的是唐玄奘(如图)。

唐玄奘(602~664)是唐僧的法号,本名叫陈祎(yi),古洛州缑(gou)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现在偃师市有唐僧的许多遗址,比如唐僧墓就位于偃师市缑氏镇,有兴趣的亲们可游览一番。

我们通常对唐僧西天取经的过程津津乐道,这是因为受电视剧《西游记》的影响,人们对唐僧取经后的事儿知之甚少,比如唐僧是怎么的?我估计有许多人不知道。

下面我就跟亲们聊一聊唐僧是怎么的

《西游记》书中描述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后,如来佛祖对唐僧说:

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引自《西游记》什么是旃檀(zhan,tan)功德佛呢?

简单说就是三十五位佛之一,其身蓝色,右手触地印,左手定印,能消过去,能阻止僧人的罪业。(如图)

与此同时,如来封孙悟空为斗战胜佛,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沙僧被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被分封为八部天龙。

值得注意的是,成佛后就没有这一说了,阎王爷管不着。所以《西游记》中的唐僧不生不灭,一直不。

真实的唐僧是肉身,虽然取回了真经依然要,是不是很悲哀?悲哀的事还在后面呢!亲们接着往下看。

话说陈家好像和佛有缘,唐僧的父亲陈惠生了4个儿子,唐僧是第四个儿子,他的二哥陈素,10岁时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

唐僧到了10岁时也在净土寺出家了,跟着哥哥(长捷法师)研究佛经。这一年是唐僧人生的转折点,所以唐僧把这一年,即公元612年(隋大业八年)牢牢记在心里。(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14岁。)

唐僧果然有天赋,加上哥哥刻意培养,之后名声大噪,不断受到邀请去各地讲经布道。

唐僧一边讲经一边深造,经过四五年的磨练和名师指教,他对“大小乘经论、南北地论、摄论学说”等有了很深的见解。

转眼十年又过去了,唐僧在讲经求学过程中,发现西方的佛学和中国的佛学有冲突有矛盾的地方,也就是说理论很混乱,各执一说,没有统一的答案。唐僧这时产生了想去印度取经的念头。

要去印度取经的想法萌生于公元627年(贞观元年),这一年唐僧记得很清楚,李世民刚刚称帝。

要去印度取经相当于出国取经,要出国必须有通关文碟,唐僧于是就向李世民请示“西行求法”。

你猜怎么着?李世民竟然不批准,根本不是《西游记》描写的那样——李世民很感激唐僧还和唐僧结拜为兄弟,御弟长,御帝短的叫,真实的历史就没那回事儿。

皇帝不批准我偷渡也要去,唐僧很执着。次年,也就是公元628年,27岁的唐僧背上行囊,不顾众徒弟的劝阻,决然的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

唐代如果有直播,唐僧肯定会挣到大钱,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他穿越了许多国家,见识了异域风光,这都是可以换成金钱的资本。亲们可以查看一下世界地图,告诉我从长安到印度有多远?其中经过了哪些国家?

经过4年的跋涉,唐僧领略到了异域风光,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31岁时(公元633年)终于进入了中印度。

当时的古印度面积很大,它是一个联邦制的形式,由许多小国组成。唐僧游历了当时的十几个小国家,每到一个地方就学习整理当地的佛经。

在印度经过了11年时间的整理、学习和考察,唐僧收获满满的,到了公元643年,42岁的唐僧踏上了回国之路。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唐僧回到了长安。这一年他43岁。

也就是说从27岁踏上取经之路,经过了16年的学习和领会,唐僧最终带着大量的经书和一些佛教文物回到了大唐。

唐僧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回国的佛经佛典非常丰富,共有526箱、657部佛经,还有大量的舍利子及高僧遗骨。

讲真唐僧对大唐的佛教事业贡献巨大,接下来他要用毕生的精力把这些印度佛经翻译成中文,以便在大唐推广开来。

唐僧实指望皇上能支持他的事业,然而李世民对这些并不感兴趣,就在唐僧回国的第二年,他提出让唐僧还俗来朝廷做官。当时唐僧很愕然,随即断然拒绝了。

李世民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原来李世民对和尚很反感,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出家当和尚的做法在他心中留下了阴影,梁武帝统治期间,全国各地建了许多寺庙,养了大批的和尚。

李世民害怕重蹈梁武帝的覆辙,老百姓都当和尚谁来种地呢?所以极力劝说唐僧还俗。

其实这还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李世民想经营西域、番邦这些地区,需要精通西域、中亚各国地理交通、民俗风情、政治文化的人才,而唐僧恰恰符合这些条件。

皇上需要唐僧帮助自己打江山,而不需要什么的经文。

李世民从来不相信“仁慈”可以坐天下,假如李世民信佛,他就不会发动“玄武门之变”了,也就不会射杀哥哥、勒弟弟、逼父退位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唐僧逃避李世民的征召,一个人跑到了嵩山少林寺闭门译经。

李世民信奉武力,手持利刃磨刀霍霍,唐僧一心向善,教导人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两种不同的思想发生激烈的碰撞,唐僧在李世民的政治压迫和威逼之下战战兢兢翻译着经文。唯恐有一天惹怒李世民。

李世民对唐僧确实很恼火,但障于情面又不便动他,就在这时候发生了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和唐僧的高徒——辩机和尚通奸的事儿。

辩机是唐僧翻译经文的徒弟。李世民的小女儿高阳公主主动勾引辩机,二人偷情被李世民侦知。

本来唐朝公主十分滥情,公主与和尚私通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李世民借题发挥腰斩了辩机。其实这是李世民变相向唐僧施压,唐僧比谁心里都清楚。

也许是上天保佑唐僧,他的徒弟辩机被杀半年后,(公元649年)李世民突然病逝。

李世民52岁就了,任谁看来都不正常,当时有人说是如来佛保佑唐僧而改变了李世民的寿命,否则,按李世民心黑手辣的行事作风,唐僧早晚会被他杀。

这下好了,唐僧可以全心全意的翻译他的经文了,他要在有生之年把这些印度经文翻译成中文,这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作。

暑去寒来,15年的光阴匆匆而过。

在唐僧62岁时,从印度带回来的所有佛经终于译制完成。此时耗尽了他的最后一点精力,看着自己的成果,唐僧含笑坐化而。

唐高宗李治辍朝三日,朝野为唐僧送葬者达百万余人,高宗将火化后的唐僧遗骨葬于西安东郊浐(chan)水东岸的白鹿原上。

唐僧为什么穿袈裟,袈裟的作用是什么

锦襕袈裟最大的功效就是,护住唐僧真元,免堕轮回。也就是说能免唐僧遭人毒手,于非命。如果能够无限期拥有锦襕袈裟的话,唐僧就会长生不老。其次锦襕袈裟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与佛祖沟通,信息共享。“穿上满身红雾绕,脱来一段彩云飞。三天门外透元光,五岳山前生宝气”,“开时折迭,千层包裹透虹霓”,“条条仙气盈空,照彻了天关”,“朵朵祥光捧圣,影遍了世界”,只要有锦襕袈裟发出信息的地方,就知道是唐僧到了。佛祖和众位神仙也就能够随时掌握唐僧师徒的确切位置,就像现在的gps定位导航一样。所以唐僧危难之时,总是有人能够及时到场保护。锦襕袈裟的第三个功能就是,证明唐僧的特殊身份。如来佛动用了天上仙娥、神女,能共巧匠,以冰蚕丝织成面料,镶嵌了各种珠宝,特别是摩尼珠、舍利子这样的佛教圣物。又派遣七佛随身,连万神见了都要朝礼。“自从佛制袈裟后,万劫谁能敢断僧”,那个不知道穿锦襕袈裟是如来佛的人,就像皇帝赏赐的黄袍马褂一样。所以唐僧带着锦襕袈裟证明了——我是如来佛的人。锦襕袈裟的第四个功能就是,如来派出神佛保佑唐僧的载体。唐僧在取经的路上其实是一个队伍庞大的班子,除了观音派出的四值功曹、五方揭谛、六丁六甲和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外,还有“七佛”随身。可以说是这是一个职责分明、层次明确,功能齐备,有男有女的队伍(六丁也叫阴神玉女)。如果有人说,六丁六甲是连一般道人都能召唤的小神外,那“七佛”可就大有来头了。这“七佛”乃是:南无多宝如来、南无宝胜如来、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广博身如来、南无离怖畏如来、南无甘露王如来、南无阿弥陀如来。不管如来派驻唐僧身边的是那“七佛”,都是具有无上法力的人物,一般妖魔根本不能奈何唐僧分毫。锦襕袈裟的第五个功能就是,和普通法宝一样具有一系列特殊战斗功能。上面镶嵌有夜明珠、祖母绿、如意珠、摩尼珠、避尘珠、定风珠、红玛瑙、紫珊瑚、舍利子等宝贝。比如定风珠,定风珠乃灵吉菩萨两大法宝之一,在过火焰上的时候,孙悟空被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扇得如败叶残花,就是借了灵吉菩萨的定风珠才抵挡过去。当然锦襕袈裟上镶嵌的其它宝贝也各有用处。比如摩尼珠,是在龙脑中生成,亦名如意珠。能够变出一切任何东西,得此珠者毒不能害,火不能烧。假如孙悟空大战黄风怪和罗刹女时,把唐僧的袈裟带在身边,哪还用得着去千里迢迢的去请灵吉菩萨呢。锦襕袈裟最有趣的一个功能,就是具备了现代空调的功能。锦襕袈裟上的摩尼珠还有一个功效就是,“暗中能令明,热时能令凉,寒时能令温。宝珠所在之处,其地不寒不热,若人有热、风、冷病或癞、疮、恶肿等,以珠着其身上,病即除愈,以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所以唐僧穿上锦襕袈裟能够达到“护体庄严金世界,身心清净玉冰壶”的效果。可以说,只要唐僧有了这件佛界至宝——锦襕袈裟,就不会惧怕任何妖魔鬼怪,就连西游记里最大的妖魔大鹏金翅雕也不再话下,观音在夸耀锦斓袈裟神奇时不是有一句“免大鹏蚕食之灾”的话吗。有了锦襕袈裟,唐僧可以说是无所畏惧,无所不能,一部西游其实是唐僧在帮助、提携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成才,达到他们的最高境界,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也从侧面宣扬了佛法广大,佛法无边,佛普度众生的教义。

唐朝哪个皇帝给朱温跪下了?

应该是唐哀帝李柷。

唐哀帝李柷(“柷”,拼音:zhù;892年-908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第二十代,除武则天以外,904年-907年在位),在位3年,被废。次年,得年17岁,葬于温陵。

哀帝当国,一切政事都由朱全忠决策。他即位以后甚至都没有改元,一直在使用“天佑”年号。然而,不幸的是,天不佑唐,大唐帝国近300年的基业注定要在他手里倒塌了。

哀帝在位期间,其实没有下达过任何实际的政令。那些以他的名义下达的制敕,其实都是按照朱全忠的意思办理,所谓“时政出贼臣,哀帝不能制”。他名义上的上朝,也会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停罢。哀帝能够做的,就是顺乎朱全忠的意思,把朱的政治地位和威望一步步提升和加固。天佑二年(905)十月,敕成德军改为武顺军,下辖的藁城县改为藁平,信都为尧都,栾城为栾氏,阜城为汉阜,临城为房子,这是为了避全忠祖父朱信、父亲朱诚的名讳。朱全忠父、祖的名字要避讳,说明朱全忠已开始超越了臣下的身份。

天佑四年(907)三月哀帝被逼禅位于朱温,建国号梁,改元开平,以开封为国都,史称后梁。

朱全忠担心各地军阀的拥立会使废帝成为身边的定时炸弹,就一不做,二不休,于天佑五年(开平二年,908)二月二十一日将年仅17岁的哀帝鸩杀。朱全忠为加谥曰“哀皇帝”,以王礼葬于济阴县定陶乡(今山东定陶县)。